音像店的消亡--一个音乐消费时代的终结
2012年11月23日


7年北京音像店数量缩水90%  

  2002年,王卓辉用20万元积蓄在地安门大街开了一家福声唱片店,经过7年的坚持与洗礼,王卓辉把音像店办得有声有色。7年中,面对中国音乐市场的浮浮沉沉,王卓辉说道:“作为音乐市场中跟消费者最近距离的销售商,在这7年我看到了音乐市场的繁华,也见证了音乐市场的萎缩。”

  7年北京音像店“缩水”90%

  在2002年王卓辉初入音像销售的时候,面对的是一片繁荣的音像市场,可是王卓辉一个月的唱片销售额却仅仅是十几张。而2009年在日益萎缩的音乐市场中王卓辉一个月却可以卖出100张以上的唱片,这一现象实在让记者瞠目结舌。对此王卓辉解释说:“这一现象其实很好解释。举个例子,2002年在开店前我曾经去过北京音像非常有代表性的销售一条街,从新街口豁口到西四一路上粗略算下来有40多家音像店,如此多的音像店其竞争也是可想而知的。当时在我开店的附近不足1000米内就有4家音像店,消费者可选择的地方多了,我们的销售量肯定也就少了很多。可这7年时光却令曾经繁华一时的音像街变成现在仅有4家的落寞景象,而在我音像店附近的4家店从2005年就已经陆续消失了。竞争者减少了90%,可是消费者减少却远没有达到90%,因此我的销售量自然就提升上来了。这7年来可以说我们销售量恰恰是跟音乐市场的繁荣程度成反比的。”

  音像店再减少30%供需才能平衡

  当记者问及唱片销售量的提升会不会吸引更多眼红的人来分一杯羹时,王卓辉明确表示:“现在音像市场仍然处于僧多粥少的局面,拿我们店的销售量来说,我们在淘宝网上卖出的CD大概占到了30%,可见实体店面的竞争还是有的,而且现在CD的品种还是逐渐在减少,虽然说现在的销售量提升得很高,但是这个行业不可未知性还是给我们现有的销售商带来了太多不确定性。坚持到现在的音像店能维持下去最主要是有着一些忠实的客人,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家都有了一定客户资源,相信在未来音像店再减少30%的时候,市场将呈现供需平衡的状态。”

  三个因素导致音像销售持续降低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现在听众自身文化不断提高,对于音乐已经很理智了。作为一名听众,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当今听众的整体文化水平提高了,而音乐公司却以为听众依然被他们牵着鼻子走。音乐公司制作的音乐不能满足听众,听众肯定不会再买音乐公司的账了。”王卓辉说道,“从2005年开始,来店里抱怨的客人开始逐渐增多,他们普遍反映CD的制作水平明显下降,有位客人跟我说过我们买音乐是用来欣赏而不是消遣!我们花钱是要买好的东西,而不是这种‘垃圾’音乐”。

  “音乐市场的萎缩罪魁祸首在我看来是一些音乐制作公司,他们制作的音乐没有内容、没有文化,听起来味同嚼蜡。他们制作音乐完全是为了商业利益而制作,这哪里是一个良好的模式,而且现在做什么音乐不是听众说了算,是音乐制作的老板,一些老板没有良好的音乐文化底蕴,制作出来的唱片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王卓辉痛心疾首地说道。

  当问及销售商是否也是影响音乐市场萎缩的一大因素时,王卓辉说:“2002年音乐市场如此繁华的时候,我却看到了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在销售盗版CD!2002年,北京音像店可以说比比皆是,当然竞争也就比较激烈,这时有的销售商为了提升销售量进了一些盗版的CD贩卖。虽然在当时的年代看来可能没有过多的危害,可是把盗版引入良好的音乐市场这无疑是把‘蝗虫带到了麦田’。市场就这么一点点被盗版侵蚀掉了。现如今全社会都在维护知识产权并且监管力度的加强也就导致了一批不具备竞争力的零售商尽早消亡的命运。”

  流行音乐制作商选择在网上发行

  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前来购买CD的人大多买的都是非流行唱片。看到记者的疑惑,王卓辉笑着说:“现在流行音乐与非流行音乐开始两极分化了。”“同样2005年对于非流行音乐和流行音乐是一个转折点。”王卓辉说道,“2002年时我为了赚取比较大的利益一般都是引进70%的流行音乐唱片,另外的30%我会引进一些非主流的唱片进行销售。而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这一比例已经逐渐颠倒过来了。非主流音乐相比主流音乐有更强的生命力,客户的忠诚度高,再加上现在收藏风的盛行使两种不同的音乐区别更加明显”。

唱片音像店萎缩严重 便利店销售开辟新模式

  全球金融危机的辐射效应愈演愈烈,对于国内娱乐行业是致命打击还是一次机遇?有人认为,内地娱乐业在金融危机连锁反应的牵连下必将滞后甚至萎靡;也有人认为,金融危机将成为娱乐产业做大蛋糕的好机会,文化娱乐业的调剂作用在低迷市景下更能凸显。事实上,金融危机对于娱乐业的影响未必立竿见影,可能存在滞后效应,但在危机面前,娱乐业必须抱有危机意识,应对危机而采取的新举措也许是未来发展的新起点。

  近日,记者在位于南京西路的一家“可的”便利店发现,消费者可在店内预购周杰伦、蔡依林、许巍等当红歌手的最新专辑。业内人士指出,在唱片音像实体商店经营愈发困难的今天,利用便利商店遍及城市各角落的网点平台、“搭车”进行唱片经营,既是唱片业的一次“自救”,也有望为行业未来发展赢得新的机遇。

  危机:唱片音像店萎缩严重

  据上海唱片音像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上海正常经营的唱片音像店有2300家之多,但截止到今年10月,上海唱片音像店已只剩近300家。除了上海书城、新华书店和一些大型卖场,如今在上海要找一家可以买唱片的店,很难。

  实际上,唱片音像店的不景气非中国独有。据美国《纽约时报》最新报道,“继书店、修鞋店之后,唱片店成为了纽约城第三大濒临灭绝的商业门类”。2003年以来,全美共有近3100家唱片店倒闭。而在金融危机袭来的今时今日,勉力支撑的唱片音像店更显得岌岌可危。

  溯因:新技术冲击传统唱片

  唱片音像店的“解体”与新技术的发展不无关系。在mp3技术发展成熟之前,歌手要取得“白金唱片”的销量(一“白金”等于10万张)并不是一件难事,“歌神”张学友的《吻别》专辑更曾创造400万张的销售纪录。但在非法下载音乐文件和盗版联手冲击下,传统实体唱片的销量锐减,一个“万”字,如今已成为摆在大多数歌手、唱片公司面前的一道坎。

  据上海唱片音像界资深人士回忆,几年前,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徐家汇等沪上繁华商业区都曾有过热闹的唱片音像店;拥有近百万会员的美亚音像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唱片音像连锁公司,其旗下200多家连锁门店曾遍布上海的各个社区。但这一切,都已成为明日黄花。

  自救:便利店销售开辟新模式

  业内人士指出,传统唱片长期销量萎顿,不仅对唱片工业是致命打击,对于音乐创作本身,亦是一种打击。网络和新技术的普及固然降低了普通人进入音乐创作的门槛,但囿于销量困境而使专业创作的精耕细作局面被打破,对流行乐界有害而无益。

  金融危机面前,要恢复热门商业区域“没有唱片不成席”的繁荣局面并不现实,利用便利商店的密集网点“搭车”进行唱片贩售,反而可能是唱片业“起死回生”的高招。在较早开展这种尝试的我国台湾地区,如今,便利商店的唱片销售量已经超过传统音像店、书店,跃居各销售通路之首。在上海,这样的“搭便车”销售模式是否也能为唱片业开辟新的生机,前景令人期待。(施晨露)  

昂贵正版遭遇免费网络 音像制品业何去何从

“几万元的存货卖不出去,继续坚守又没有生意,我现在骑虎难下。”最近,市民蔡先生为自己的音像店伤透了脑筋。“现在的音像制品行业已经跌入了低谷,买碟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同行都准备放弃这个行业,再这样耗下去,将血本无归。”蔡先生说。

在网络和盗版的双重冲击下,传统的音像制品市场严重萎缩,街头音像店逐渐减少,和蔡先生一样坚守了多年的音像业人士正处于尴尬的十字街头,何去何从?成了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风光不再

蔡先生的音像店位于昆明市关上的闹市区,人流量比较大,记者看到,虽然店门口挂着“铺面转租,低价处理”的标语,但行人并未被吸引,进店选购的人寥寥无几。由于鲜有人光顾,蔡先生也懒得打理,大量的DVD、VCD和CD碟片堆放在四周的铁架子上,一些碟片上面甚至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灰尘。

“现在经营音像店很难赚钱了,大家都在苦苦支撑。我旁边这条街上原本还有两家音像店,但前不久都转行了。”据蔡先生介绍,2003年前后,是音像制品业的黄金期,人们对DVD等激光唱机的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店铺有时一天的营业额就达1000余元,很多人纷纷涉足音像制品,他当时还请了两名导购员,但2004年以后该行业就开始走下坡路,现在就剩他一个人在店中坚守。“我很久没进过新碟了,一直在处理存货,一天只卖2到3张碟是常事。”蔡先生无奈地说。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昆明城区多数音像制品店生意都很冷清,很多店铺纷纷关闭或贴出低价转让的广告,一些区域甚至整条街没有一家音像店。

云南民族大学旁一家音像店的老板告诉记者,他们店经营近10年了。“三四年来,我们一直在收缩规模,以前我还在赵家堆开了一家分店,但前不久已经关闭了,现在这个店也隔出三分之一租给别人,即便如此,一个星期的销售额仍然没有以前一天的多。”店老板说。

网络冲击严重

“网络冲击太大了,现在网上下载又快又省钱,谁还花钱去音像店买碟片啊?”业内人士认为,音像制品业的萎靡,主因是发展日益迅猛的网络下载。

在校大学生小刘的话颇有代表性:“我们好长时间没有去音像店买碟了,现在无论流行歌曲还是电影、电视剧,都能从网上找到,比音像店里的还全,不仅可以在线观看,还可以下载,最重要的是完全免费。”

很多消费者认为,现在MP3、MP4和CD机比起来,既便宜又方便携带,而且可以随时更新曲目,比买碟划算多了。据了解,70%以上的市民都是通过网站在线下载等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音像资料,只有很少一部分市民购买音像制品在车内使用。

很多音像店的老板认为,当前“免费大餐”式的网络下载是造成音像店行业萎缩的最大原因,但正版音像制品价格高、部分光碟上市速度慢以及盗版音像制品扰乱市场等因素也有一定影响。

“很多大片刚一上映,网上就有了免费下载资源,但市场上一两个月后仍然没有正版光碟。”一位老板表示。正版CD的单价通常要50到60元,限量、纪念版的DVD则需要上百元,而一张蓝光光碟甚至高达300到400元,普通人群缺乏消费能力,而其上市速度远远赶不上可以免费下载的网络,后果可想而知。

如何突围

“现在的确很艰难,但我们还在坚守。”一位姓王的音像店老板认为,他们在音像业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没有“倒下”,这个时候更不能放弃。转换经营思路,拓展产品深度,打造特色店铺,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现在销量下滑最为严重的是流行音乐和影视碟片,而车载发烧碟、儿童歌碟、教科碟片等因专业性较高,网上下载的效果很难与正版的相比,仍然很有市场,应该成为音像店盈利的支柱。”王先生分析。

有专家指出,年轻人青睐快餐式的下载音乐,而白领或者文化学者可能更热衷于发烧唱片。这类收入稳定、生活水平较高的白领人士会成为传统音像行业的忠实消费群体。音像制品销售应该更加多元化,像连锁咖啡店、书店、水吧等都是唱片业极具潜力的新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尽快为网络下载设置“门槛”,出台网上下载收费或受限的政策,这对知识产权将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能帮助传统音像制品行业突出重围,健康发展。

互联网增加获取音乐渠道 音像店顾客逐年减少

通过电脑下载、刻录到MP3、手机等设备就可以欣赏音乐了,现在想要获得歌曲音乐的渠道多了很多途径,不再限于在音像店选购唱片。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音像店的产品销售量以每年10%的速度下滑,进入了销售疲软的现状。

  据《江门日报》报道,“现在的音像店生意越来越难做,来购买音像产品的顾客逐年减少,与前几年相比,顾客少了三成。”经营音像产品10多年的华德音像店老板伍先生说,“因为生意淡,服务员都辞退几个了。”

  记者在江门市江华路内街的华德音像行呆了一个多小时,没有看到一名顾客光顾,其它音像店情况也大致相似。位于长堤路的正版场音像店,负责人萍姐说,由于生意淡,已将原定于上午10时30分的开门营业时间调整到12时30分才开门,因为“早上极少有人进来。”

  据了解,音像产品的销售从5年前就开始走向低迷,销量以每年10%的速度下降,其原因主要在于互联网。这几年,电脑迅速普及,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电脑,上了网,就可以听歌、看电影等,还可以将喜欢的音乐下载到MP3、手机上,随身携带收听,十分方便,这种形式深受年轻人的欢迎。伍先生说,“通过电脑可以随时下载自己喜欢的歌曲音乐,信息又来得快,根本就不用到音像店里购买产品。网络的发展,对我们这些音像店的冲击最大。

  对流行歌曲热衷的年青一族,以前是音像店的主力消费群体,因为网络的冲击,这部分消费者流失了,那么,现在常来音像店光顾的是那些消费者呢?“现在主要是靠音响‘发烧友’及一部分对音乐钟情的高素质人士的消费来维持,”伍先生说,“但这部分客人也在逐渐减少。现在交通发达,到广州十分方便,广州的音像市场规模大、产品丰富,所以这其中又有一成的消费者被广州的市场吸引了。”


 
 
 
 
相关新闻
Relevant news
 
 
 
     
     
     
    唱片设计 | 唱片包装设计 | 音乐专辑设计 | CD设计 | EP设计 | 打榜碟设计